广医主页  |  新闻网  |  English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规章制度及文件 
 申请公开 
 
学校基本信息公开专栏
广东医科大学2020年党政工作要点
2020-05-25     (浏览数:)

广东医科大学2020年党政工作要点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十四五”规划的谋划之年,是学校“学科内涵建设水平提升年”。  

2020年学校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根本,以“学科内涵建设水平提升年”为主题,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水平和创新服务能力,确保“十三五”规划目标圆满完成,奋力建设声誉优良、风清气朗、自强自信的高水平医科大学。  

一、强化责任担当,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1.抓牢抓实疫情防控措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亚洲通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学校改革发展工作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落实“四个一”应急处置机制、“网格化”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加强疫情防控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防控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确保上级和属地亚洲通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落地落实。积极参与省市联防联控,扎实做好信息摸排、校园管理、物资筹备、后勤保障、公共卫生、心理健康辅导和人文关怀等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和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加强舆论引导与科普宣传,及时宣传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  

2.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学校事业发展各项工作。坚持疫情防控和正常工作“两手抓、两不误”,按照“四精准”“六分”“一独立”“三全”“五管”要求做好开学准备工作,统筹调整春季学期教学安排,妥善做好新学期师生返校、理论教学、实习实践、毕业设计、毕业生就业、研究生招生等相关工作,严谨细致组织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尽量减少疫情对学校教育教学进度和质量的影响。按照“居家工作、网络办公、线上教学、分类管理”的原则,全力保障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3.大力加强公共卫生和防疫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结合疫情防控实际,修订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深化公共卫生和防疫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公共卫生和防疫人才培养质量。加大公共卫生和防疫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高水平建设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为科学、及时应对突发传染病发挥积极作用。综合多学科力量,集中优势资源,加强疫情防控科研攻关。  

二、切实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为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4.持续深入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贯彻。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制度化,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建立和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夯实广大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基础。总结完善“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的工作方法,切实提升实效,不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落地生根。  

5.全力以赴确保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握好重要节点和重大活动,加强意识形态综合研判,提高意识形态审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对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政治把关。进一步加强宣传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和管理,规范自媒体建设,做好舆情监测、分析、研判与处置,做好重要节点、重要事件、重点群体、重要阵地等的网络舆情监控与保障。  

6.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加强对中层干部的教育管理,从严教育管理干部,树立选人用人导向。实施管理干部队伍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全面开展干部轮训,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高干部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着力培养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结构合理、梯次接续、奋发有为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做好职员晋升及动态管理工作。  

7.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深入开展铸魂强基·党建领航”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组织开展“三对标三争先”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主题活动,继续推进基层党组织“双创”工作和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各项任务。做好基层党委(党总支部)换届工作,加大优秀青年教师及高知群体教师党员发展工作力度,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组织员队伍及“双带头人”队伍建设,持续打造基层党建品牌。做好扶贫开发帮扶工作,保质保量完成精准脱贫各项任务。    

8.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落地生根,紧盯防范“四风”隐形变异新动向,持续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工作。深化纪检体制改革,持续加强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紧盯领导干部“关键少数”,聚焦权力运行,做实做细日常监督,探索长期监督机制。加强专项检查监督、巡察监督,综合运用有效监督方式,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建设风清气朗的政治生态。  

9.汇聚事业发展各方力量。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心聚力作用,持续深化主题教育成效。支持民主党派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做好学校侨联会和知联会的换届工作。推进工会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建设,筹备学校“双代会”换届工作,做好工会分会换届工作。筹备召开学校团代会和学代会,构建“两抓实三创优”青年工作格局。做好离退休工作,认真落实各项有关政策,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10.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制定《广东医科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方案》,深化“三全育人”体系建设。加快学生支持与发展中心建设,优化“三全育人”格局。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加强专职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创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青年学生使命担当”精品思政课程建设。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打造学生思政社区和本科生书院,统筹推动“十大”育人体系建设。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积极参与高水平科创和学科竞赛。  

11.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新医科、新工科建设,优化专业布局。持续做好一流专业建设点遴选培育工作,新增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开展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整改工作,推进药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及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认证工作,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12.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动在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改革,建立“互联网+教学”“智能+教学”新形态,建设一批优秀的在线开放课程、省级“金课”,努力实现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和“金课”的突破。创新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教学成果奖培育机制,加大力度做好培育和建设。推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建设教务管理新系统,逐步推行无纸化考试及教考分离制度,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效率。加强各类教学平台建设,争取亚洲通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平台。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及管理,提高教学基地的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学改革设计和实践能力。  

13.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全力以赴争取获批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努力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梳理和完善研究生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研究生培养工作。对标国家相关文件精神,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规范研究生招生和学位工作,加强同等学力研究生的招生工作,优化培养方式,力争新增1-3个高级研修班。着力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导师培训和考核。  

14.健全学生服务体系。召开学生工作会议,巩固和拓展一批团学工作品牌,全方位加强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拓宽招生宣传渠道及方式,争取吸收亚洲通优质生源。进一步细化实化工作举措,全力加强网上就业服务,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就业工作的影响,提高就业质量。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控教育。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倡导阳光体育,着力培养人格、体格健康的人才。  

四、聚焦高水平学科建设,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15.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贯彻落实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刻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紧紧围绕建设新时代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奋斗目标,落实学校“1133”发展战略,集思广益、汇聚众智,编制涵盖学校总体规划、专题规划、专项规划和学院规划的“1+N”发展规划。  

16.积极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召开学科建设工作会议,研究谋划新时代学科新发展格局。加强学科群的布局和建设,强化学科交叉融合,突出优势特色,着力培育特色鲜明、具备冲击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群,引领辐射带动学科整体水平提升。加强凝练学科优势,积极推动学校早日跻身广东省“冲一流”重点学科建设行列。加大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等学科的建设力度,提高国际竞争力。  

17.做好学科评估和学位点申报工作。补短板强特色重内涵,全力以赴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参评以及新一轮新增博士一级学科、博士专业学位和新增硕士一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申报工作,力争取得新突破。  

五、强化科学研究,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18.提高承担高层次科研任务的能力。围绕国家和广东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医学科技前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高层次科研项目和成果培育机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数量上质量上取得突破。深入开展面向健康医疗、公共卫生、养老服务和社会治理等方面战略研究和决策咨询,提升社会服务贡献度。  

19.提升科研平台建设水平。以重点学科为引领,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重大研究项目为切入点,从实验室条件、研究方向整合、研究特色提炼、研究团队创新等方面加大各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推动现有科技平台的“提质培优”,积极培育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  

20.加强广东湛江海洋医药研究院建设。完善研究院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运营机制,建设以科研成果转化为主的新型研发机构。引入国际国内科研团队,深度参与湛江湾实验室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心规划建设,按照“起步国内一流、目标国际一流”的发展定位,优化完善建设方案,推动海洋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企业的升级与转型。组团参加湛江湾实验室重大科研项目研发,打造集海洋健康管理、海洋药用资源开发、海洋创新药物研究和海洋健康食品开发的海洋大健康产业链条。  

六、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2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引进体系,压紧压实各级责任,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科专业为载体的人才工作联动机制。按照“集聚高端人才、引进稀缺人才、稳定关键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培养青年人才”的思路,全面扎实做好人才工作,努力打造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实现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新突破。持续实施“四化”工程,为青年教师早日跻身高层次人才行列创造环境和条件。持续实施“百名博士”教师引培计划,进一步提高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加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力度,建好人才“蓄水池”。  

22.持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全面落实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以及违规行为查处制度。深入挖掘优秀教师典型,开展多层次的优秀教师选树、表彰和宣传活动,激励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  

七、加强附属医院建设,全面推进医教研协同  

23.发展壮大附属医院规模。召开医院管理工作会议,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不断做大做强直属附属医院集团。探索政校共建新模式,争取在东莞、湛江等地新增2-3家直属附属医院。在探索鼎龙湾医院、湾区医院共建模式合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动其他校企共建直属附属医院建设。建立非直属附属医院的评估指标体系,遴选新增优质非直属附属医院,打造一批优质的临床教学、科研基地。  

24.加强直属附属医院内涵建设。整合学校本部和直属附属医院的资源,建设妇幼医学院、中医药健康学院、卫生健康政策研究院、数字化口腔医学院和口腔医院。加强直属附属医院管理工作,建立直属附属医院考核评价体系,修订完善直属附属医院管理制度,完善校院联络机制以及医疗、教学、科研的合作机制。加快实施附属医院“登峰计划”,加快学校附属东莞第一医院建设,深化东莞市茶山医院、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寮步医院的合作共建工作。推进附属医院和附属顺德妇女儿童医院新院区建设,推进附属第二医院、附属第三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和医院内部治理体系改革工作,推动直属附属医院管理网络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资源互联互通,信息共建共享,推动学校卫生健康大数据建设与运用。  

八、深化对外合作与交流,提高开放办学水平  

25.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建立健全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管理机制。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的渠道和范围,新增国(境)外合作院校3-4所。面向欧美等重点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推进以师资培养、学生交流、科研项目为主的实质性合作,力争与国(境)外QS排名位居前100名的高水平大学及附属研究机构、医院开展实质性合作。开展留学生教育。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  

26.深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深度合作,共建优势学科专业、实验室、研究中心,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主动融入、主动对接、主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在健康事业和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诊断试剂、健康大数据、医学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精准发力,提高创新服务能力。  

27.提高利用外部资源能力。探索省市共建机制下的校地合作模式,拓展省市共建的合作平台。加强与南方医科大学的协同协作,优化创新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模式和途径,全面深入推进帮扶计划落实落地。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合作,积极参与有关大学联盟,集聚办学资源。加强校友会建设,进一步凝聚广大校友的智慧和力量。强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筹资力度,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加快推进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统筹做好学历教育和培训业务,为行业和地方培养亚洲通应用型人才。  

九、优化内部治理体系,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28.优化内部治理体制机制。修订《广东医科大学章程》,全面优化学校顶层制度设计,继续推动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构建。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对照《普通高等学校党委常务委员会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示范文本》,修订学校党委全委会、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会议制度实施细则。建立学院建设目标责任制,推进学院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改革。  

29.不断深化综合改革。创新学科群的组织方式,建立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学科群建设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深化学科建设机制改革。深化科研评价机制改革,以质量和贡献为核心推进分类评价,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以及成果转化等科研业绩等效评价机制。完善公共平台、大型仪器装备的建设论证和使用管理制度,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落实定编、定岗、定员“三定”工作,做好第三轮岗位聘任和教研室、实验室、研究所(室)以及教辅单位内设机构负责人换届工作,修订教师系列职称评审制度,下放卫生系列职称评审权限。建立健全“冲补强”管理体制、自我评价调整机制、经费安排机制和资源筹集与配置机制,努力将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提升到更高水平。  

30.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学校内部控制治理体系建设,编制《内控手册》,实现内部控制工作流程标准化。召开财务工作会议,出台有关政策和措施,推进财务管理改革创新。加大审计覆盖面,建立健全审计结果运用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快推进信息化采购平台建设,规范实验耗材及零星货物采购的管理。建立健全采购验收管理制度,推动履约验收工作的规范化管理。规范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1.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和大学文化建设。按照高校文明校园建设要求,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和阵地建设管理,全方位提高校园文明水平,创建“广东省文明校园”。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谋划,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大学文化的深度融合,强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努力打造政治生态清正、学术氛围浓厚、人文精神丰富的高水平校园。  

十、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持续优化事业发展环境  

32.加快推进校园基础建设。做好建设项目政府代建工作,动工建设湛江海东新校区、附属医院海东新院区和东莞校区科技大楼与研究生院。完善东莞校区科技大楼与研究生院、实验动物中心A栋场地功能布局规划和条件建设。  

33.提升服务保障水平。构建网络报账平台,探索“一网通办”“全程电子化”报账模式。修订创收奖励管理办法,提高办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大教学投入,持续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校园网升级改造和校园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体系。优化文献资源配置,加强科技查新和知识产权咨询工作,提高文献资源和情报信息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增加学报优质稿源的引导机制,提升学报办刊质量。完善门诊部软硬件建设,力争将东莞校区门诊部纳入松山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和拓展门诊部服务功能。实施一批暖心民生工程,进一步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提升民生保障能力。完善校园安全责任体系,改进校园治安工作体系,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