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在附属医院团委在上级团委和医院党委的指导下,第一时间组织动员医院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当中。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呼吸与危重医学科迅速向附属医院团委请战,请求成立青年文明号“战疫”突击队。
2月5日下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青年文明号“战疫”突击队成立。“战疫”突击队由号长黎东明担任队长,代理护士长乔有萍任副队长,队员包括援鄂医疗队员袁彬凡,80后招轩娜、王翠丽、廖金玉、陈毓娟,90后陈飞、张翼、梁楚麒等8名呼吸内科医护人员。这是一支有能量的队伍,自疫情发生以来,全队人员“5+2”“白加黑”,每天超负荷工作毫无怨言。这支青年队伍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人心齐了,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成立大会上有人问队长黎东明,这担子你们挑得起来吗?“我们抗击过非典,我们有经验,我们还有爱心、责任心。爱哪有畏惧,我们行!”队长黎东明回答。作为突击队的资深前辈,曾在非典一线奋战过的英雄,她既是团队的顶梁柱,也是心灵导师。当队员在工作、生活上需要倾诉的时候,她就像大姐姐一样,与弟弟妹妹们同担当、共分享。这支战斗的队伍在她的带领下,更像是奋斗的一家人。黎东明说:“人心齐了,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这个坎我们一定能过。”
援鄂医疗队员袁彬凡曾经接诊了一位有家属从武汉归来后出现家庭成员群居性发热的患者,在给他做咽拭子留取分泌物标本的时候,被患者面对面喷了一口痰。尽管医护人员会严格按照规定做好隔离和防护措施,但是感染风险还是存在的,下班后袁彬凡只能自我隔离,家人给送饭到门口就离开。幸好后来检测结果出来了是阴性。他经常要做一些危险性的操作,但是从不退缩。
“面对病毒哪会不怕?”袁彬凡坦言自己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两个孩子,小的才刚上幼儿园,爱人是本院耳鼻喉科的医生,也是高危职业。平时忙起来两个人都照顾不了小孩和家庭,要依靠父母帮忙。得知湛江要组建援鄂医疗队,他第一个报名,家人表示理解和支持。“作为医生,作为党员,能为国为民出一份力是义不容辞的,所谓读圣贤书之人三不避:为民请命、为国赴难,临危受命。”这是他的宣言。
“我长大了,可以保护你们了”
2003年,梁楚麒10岁。“非典的时候我还小,在电视上看到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很感动,我告诉自己长大后要成为一名白衣天使。现在我长大了,我可以保护你们了。”得知要组建突击队,梁楚麒第一个报名,她说:“援鄂没有我,突击队一定要有我。”
“突击队的名单里面虽然只有10个人,但是我们呼吸内科每个人都是突击队员。”副队长乔有萍说到。黄梅、何思路,两位护士距离预产期只有20天,家人劝她们提前休产假,她们始终坚持在一线。“我除了是孕妇,我还是护士,我能工作,我能保护好自己。”两位孕妇像“钉子户”一样“赖”在科室。
“我把耳朵贴到门缝边,你不要靠近我”
“我其实想了想咱们科室,怀孕的老师也快到预产期了,然后好些老师的孩子也还很小,如果能上,尽量让我们这些没有后顾之忧的晚辈去。”韦青青多次申请援鄂。乔有萍说到,当科室接到通知说要支援湖北的时候,除了怀孕、生病等特殊情况,科室做他们思想工作要他们不要报名,科室所有人都报名参加支援。更有不少护士使出“死缠烂打”的招数,多次提交申请请求支援。“大家像亲人一样为彼此着想,家里一个孩子的争着‘抢’家里两个孩子的名额,只因负担相对小些。”
“我把耳朵贴到门缝边,你不要靠近我。”刘彩霞在隔离房对着外面大声喊到。因为防护物资紧缺,除了在隔离病房和特殊岗位,大家都会尽量不浪费防护服。穿着防护服不方便使用手机,需要跟隔离病房护士沟通问题的时候,不管是隔离房的人出来,还是外面的人进去都不方便,于是便有了把耳朵贴到缝隙边对话的一幕幕。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林挺葵表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青年文明号是湛江市卫生健康系统唯一的两个国家级青年文明号之一,是久经考验的青年先进集体的代表。希望各位突击队的队员们,要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国字号荣誉,以抗击疫情的实际行动,用青春书写我们青年医护人员‘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精神的新篇章,不畏艰辛,共克难关,坚定做好人民健康的坚强卫士!”
团旗跟着党旗飘。“战疫”突击队的成立展现了广东医青年的担当与奉献,体现了一名医者崇高的职业精神和无私的医者情怀,他们将以抗击疫情的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医护青年的使命与担当,让团旗紧跟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文/王丽君莫源源图/王喆 编/王丽君 审/谭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