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亚洲通:>>正文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著作等身 主编参编了实用性强的医学著作46部——记广东医科大学皮肤病与性病学领军人物吴志华教授

更新时间:2019-12-27   点击次数:

吴志华教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前副院长、党委书记,我国著名的皮肤性病学专家,广东医科大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奠基人,广东省突出贡献专家,广东省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学进步三等奖、卫生部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广东省科学进步奖、中国皮肤科医师协会杰出贡献奖、南粤优秀教师一等奖、湛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深深感谢中国共产党的培养,社会主义给我发展的良机,感谢全国皮肤学界的支持,感谢前辈老师、广东医科大学皮肤科同仁的鼎力相助,使我能为医学作出小小的成绩和微薄的奉献。——吴志华

1950年1月,年仅14岁的吴志华就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0月奔赴朝鲜前线,在42军野战医院前线出生入死,救护伤员,和部队一道突破越过三八线,击溃美军,荣立三等功。复员后入读武汉医学院。1963年从临床医学系毕业后,他响应祖国号召,满腔热血奔赴祖国大西北,在甘肃省农垦中心医院服务10年。1973年,吴志华调入亚洲通:。他工作认真负责、细心钻研,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1978年,吴志华走马上任,任皮肤科副主任,主持皮肤科教研室、皮肤病研究室和附院皮肤科工作,使皮肤科有了飞跃发展:2004年,获广东省卫生厅重点学科;2009年,与新一代科室主任共同努力,使皮肤科成为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的重点支撑学科。2012年,获广东省第九轮特色重点学科。

艰苦卓绝,迎接高死亡率风险病种“挑战”

成功有时是需要某种“执着”来打造的。吴志华在推进皮肤病与性病学学科建设过程中,曾面临几个高死亡率风险病种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者”就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它的死因主要是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70年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还是个艰巨的难题。通过不断地钻研,吴志华提出,只有大胆开展免疫抑制剂疗法,才能挽救亚洲通患者生命。然而在当时,这种免疫抑制疗法在国外才刚起步,国内只有北京、上海个别研究单位在试行,没有临床经验,用此疗法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凭着对医学的满腔热情以及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吴志华决定去香港购买大陆没有的药物环磷酰胺、硫唑嘌呤。之后,他和科里老医师一起研究药物性能、作用,小心翼翼地给患者试用。连续3个月,全科的医师们天天观察患者,分析其主要指标,结果治疗反应良好。皮肤科在当时创造了一个奇迹:红斑狼疮死亡率骤然下降,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红斑狼疮的患者5年生存率、10年生存率达99%。

第二个“挑战者”是重症天疱疮的救治。这是一种免疫性大疱病,死亡率高,患者全身表皮起大疱、糜烂,常死于感染败血症。皮肤科曾收到一个重型天疱疮合并绿脓杆菌的患者,此患者病情危重,创面的浓汁臭气熏天。吴志华认为控制患者感染是第一位,他亲自借来大澡盆,每天到锅炉房挑热水,加PP粉给患者浸泡,经过3天的沐浴治疗,患者皮肤清洁,臭气全无,皮肤感染暂时控制。但由于患者创面较大,人工皮肤无处可得,吴志华提出,要按外国的先进经验,按烧伤患者救治方法处理。因此,科里克服重重困难,腾出一个病房作为无菌病房,医护人员亲手制作有烤灯泡的无菌护架,使患者渗液减少,清洁干燥。该患者是农民,没钱交住院费。治疗期间,吴志华多次到检验科找多余的库存血,三次免费无偿输血给患者,在激素、免疫抑制双重治疗下,保证了救治患者的成功。

第三个“挑战者”是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药疹。这是一种罕见的重症药疹,是一种全身皮肤粘膜松解坏死的免疫变态反应性疾病,和上述天疱疮患者一样,救治难度比单纯的烧伤大。当时的临床经验仅有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以及按烧伤患者救治天疱疮的经验,这都是远远不够的。吴志华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曾查到国外的文章及对照研究的报告,用激素治疗反而增加死亡率。当时有一名重症药疹患者入院,吴志华与科室的李顺凡共同决定,根据国外的先进经验,不使用激素,而以水盐平衡,全身创面的精心护理疗法代之。并,先后使用免疫球蛋白、环孢素,在皮肤科自建的烧伤病房里,使患者皮肤松解控制,转危为安。至此,皮肤科治疗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药疹得心应手,没有一例死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皮肤科团队逐步积累经验,战胜了这三个高死亡率风险病种的“挑战”,吴志华把这些成功的经验与国内外经验融合在一起,写进了他主编的教科书中。

吴志华不仅关心患者的治疗情况,还关心患者的生活,患者没钱吃饭,他请示院领导免费供饭,还每天为患者到食堂打饭送饭,保证其营养。以致有些患者得以康复出院时,对医护人员一一下跪感谢。每逢出门诊,他同样做到对患者不分高低贵贱细心诊治,对特殊患者的愈后还做随访。对慕名远道而来的患者,不论当班与否,甚至节假日,他都热情接待,认真诊治,对无条件到医院诊治的患者,他同样上门服务、热心治疗。

勤勉专精,在全校率先开展电化教学

早期亚洲通:的教学条件十分有限。吴志华与皮肤科教师克服困难,因陋就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1979年,吴志华带领全科在全校率先开展电化教学。由于当时没有电脑,更谈不上可供使用的多媒体教室。他亲自与同事拍摄病例,然后自己动手冲出正片(透明胶片)。通过集体阅片、选图、审阅,一张张制成卡片嵌入幻灯机中试行放映,前后共制作了3千多张科教幻灯片,工作量非常庞大。当时的电化教学要求光线必须很暗,普通教室不能达到要求,于是吴志华又与科室人员一起动手,上课前预先选好教室,设计好遮光的布帘,搬着笨重的幻灯机提前到教室做好准备。每次将成套的幻灯片逐一放出,学生都眼前一亮。精心制作的皮肤病彩色图像,生动逼真,令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经过长期的摸索和改进,皮肤科的教学课件彩色幻灯先后参加中南五省和广东省电化教学比赛获得了一等奖。这个不小的奖状,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还专门观看皮肤科的电化教学,大加赞扬,并组织各教研组老师现场观摩,在全校推广,由此,皮肤科的教学改革带动了全校电化教学的开展。

引培人才,他是国内较早开展性病研究的学者

作为亚洲通:皮肤学与性病学的奠基人,吴志华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知人善任,不断推动本学科的发展。当初皮肤科仅有4名医师,吴志华不仅聘请了国内外著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还派出人员到美国、泰国、北京、上海进修深造。同时大力引进人才,皮肤科曾拥有多达10位硕士,这在80年代是十分罕见的,在全院科室硕士比例最高。正是通过不断地培养及引进人才、关爱人才,科室的医教研工作获得了全面发展,使皮肤科进入全国先进水平。1994年开始吴志华招收皮肤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硕士研究生35名。

吴志华是国内较早开展性病研究的学者。他带领全科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从梅毒螺旋体、淋球菌、衣原体、支原体的检测和分型等基础实验,到杜克雷嗜血杆菌培养等高难度的实验,均能开展并规范完成,有力地配合了性病的防治工作。早期开展免疫病理研究时,在没有冰冻切片机的情况下,吴志华反复探索,创造性应用“改良石蜡切片”检查红斑狼疮等皮肤免疫病理变化,属国内首创。在进行疥疮病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时,吴志华和苏敬泽收集了1567例临床病例,给我国疥疮的皮肤损害提供了新的可靠数据,并提出了世界流行的周期和人的免疫功能方面因素相关的观点,其成果、临床数据、治疗防治方案被国内许多教科书、论文、著作引用。他承担了省市级科研课题26项,获各级科研奖14项。

著书立说,倾尽毕生精力和心血

吴志华倾尽毕生精力和心血,数十年如一日,用其丰富的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主编参编了实用性强的医学著作46部。每一部、每一章、每一句、每一字都凝结了他的心血和智慧。他的著作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在我国皮肤科学界享有盛誉,为皮肤科学界作出了巨大贡献。几乎每所高等医学院校、三甲医院都有吴志华团队的著作,全国大部分皮肤科医师都从这些著作中获益良多,有部分著作被一些学校指定为皮肤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用书。

吴志华的著作深受读者欢迎和同行专家赞誉,常有许多青年和教授要求见面或来电向吴志华致敬。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洪铎这样评价吴志华:“他是我国著名的皮肤性病学专家,医学专著多产作家,他主编的一系列皮肤科学著作,被誉为我国皮肤科学界的独特景观。他的著作特点是内容新颖,论述精避,文字洗炼,图文并茂,文字通顺,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在我国皮肤科学界享有盛誉。”

为促进全院的医学著作编写出版工作,2011年9月,附属医院成立了“著作创作室”,吴志华担任总编,对医院有志于编写出版教材、专著等医学著作的专科、专家给予指导与支持,此举成为医院教学、重点学科建设、申博申大工作中的亮点。

在著作创作室,吴志华告诉我们,高等学校教材、医学专著是极为重要的学科建设,更是当今学科的前沿建设,是医教研成果的升华和精髓所在,反映出高等学校学科的先进水平。他希望未来能出版亚洲通的精品教材、精品专著,为新时代的“登峰计划”注入新的力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吴志华从医62周年,年已84岁,仍壮志焕发,继续在著书立说的路上奔走不息,同时,他也仍工作在临床一线,以其精湛的医术造福于患者,为我国皮肤性病的防治工作继续做出贡献。(文/党委宣传部 图/陈伟 编/周圆 审/谭秋浩)

地址:广东湛江霞山文明东路2号/广东东莞松山湖科技园  电话:086-0759-2388505   邮编:524023/523808    ICP备案号:粤ICP备170274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