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1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广东医科大学99岁高龄的抗战老战士、原后勤总务处处长罗国华同志,荣获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学校党委副书记黄达海带队亲切慰问罗老,为他佩戴上这枚沉甸甸的荣誉奖章。纪念章不仅是对罗老个人革命生涯的礼赞,更是一代人的精神丰碑,是国家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史见证。
这是一段跨越世纪的人生故事。
1941年,山河破碎的烽火年代,14岁的少年毅然踏上革命道路,用稚嫩的肩膀担负起地下秘密通讯员的危险使命,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机智周旋,守护着一条条关乎战局的重要情报。
1944年,18岁的青年在战火中成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连,无论是地下工作还是正面作战,始终初心如磐。
1964年,已近不惑之年的他转战教育战线,来到学校的前身湛江医学院,在后勤保障的平凡岗位上继续奉献,成为学校建设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2025年,99岁的抗战老兵、学校元老罗国华佩戴上金光闪闪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从青丝到白发,从战场到校园,他用一生的忠诚与奉献,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初心不改、使命必达。
这不仅是一位老人的个人经历,更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是一个国家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生动缩影。
十四岁投身革命 智勇传送情报
1927年罗国华出生于廉江,出身贫寒却勤奋好学。13岁时为换取听课机会,为一所学校当炊事员,每天种菜、找柴火、捉鱼,一有空就去听课,成绩比正式学生还要优秀。在老师熏陶下,他坚定了革命信念。
1941年,年仅14岁的罗国华投身革命事业,担任地下秘密通讯员。他记忆力与方向感极强,上级只带他走过两次的路线就能牢记。为了将重要情报安全送出,他经常夜间独自行走20多公里崎岖山路,躲避各方力量搜查。
面对送信过程中的重重困难,他想尽一切办法——大河挡路时,将信件藏于帽中或放入两端用黄泥封堵的竹筒,防止浸湿;为避人怀疑,将信件裁成烟纸大小混入其中,或用淀粉写字再用碘显字。多年后回忆这些经历,老人仍历历在目。
十八岁光荣入党 与敌斗智斗勇
经过几年磨练,刚满18岁的罗国华于1944年5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地下工作可能已暴露身份,组织安排他转为正面与敌人作战的战士。与敌人的激战中他的肩膀还曾被子弹打穿负伤。
抗战期间有一段经历让他刻骨铭心:为躲避敌人围攻,他们选择海路转移。不习水性的战友们精神疲惫,又遇大风无法靠岸,后有追兵情势危急,他们跳入海中,利用人力将绳子抛上岸,终于成功靠岸。一上岸却又遇上当地伪军,罗国华急中生智,凭借被海水浸湿的衣衫和疲惫神态,自称难民成功骗过敌人,化险为夷。
罗国华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我觉得我做得还不够好。能够获得纪念章,我很荣幸,很感谢国家。”
晚年初心不改 见证学校发展
(2021年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卢景辉慰问在党五十年老党员罗国华)
抗战胜利后,罗国华同志于1964年来到广东医科大学(原湛江医学院)工作,担任后勤总务处处长,成为学校建设的亲历者,见证了学校数十年发展变迁。
罗国华一直心系国家发展。在2021年的一次座谈会上,他认真回顾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自豪地说:“我们曾是这支英雄军队的一员,要很好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挥余热,贡献力量。”
亲切关怀问候 传承抗战精神
黄达海与罗国华亲切交谈,悉心询问他的术后康复情况和日常生活起居。99岁高龄的罗老虽近期连续接受了肾脏和心脏两次重大手术,但恢复情况良好,头脑清醒、思维敏捷,依旧保持着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黄达海高度赞扬罗老在革命战争时期为国家解放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对他始终保持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表示敬佩。他指出,老一辈革命者身上展现出的优良品质和崇高精神,是全校师生学习的宝贵财富,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黄达海表示学校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让老同志们安享幸福晚年。
他还特别关切地提醒,近期出现基孔肯雅热疫情,学校高度重视防控工作,已多次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校园环境进行了全面的灭蚊防疫处理,也请老同志做好个人防护,确保健康安全。(文图/周圆 审核/王丽君 复核/周圆 审发/裴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