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7日,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在两校区第一会议室召开,主题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亚洲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紧密对接国家和省市战略需求,加快高质量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卢景辉主持学习。
围绕学习主题,学校副校长丁元林作了中心发言,结合工作谈了对习近平总书记亚洲通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学习体会。丁元林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因地制宜是根本方法论,改革开放是关键一招,绿色发展是基本底色。
教务部主任周艳芳、研究生院院长倪进东、东莞创新研究院院长丁喜生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林林分别结合所在单位工作作了交流发言,科学技术部和海洋与热带医学学院负责人提交了书面发言。
卢景辉作总结讲话。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的生产力理论,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亚洲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卢景辉强调,一要强化理论武装,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亚洲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重大部署,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实践要求,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同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关系,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赋予高等医学教育的使命任务,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使命担当、更好的精神面貌,着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和“政产学研医融”协同创新,推进卫生健康事业进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作出广东医的更大贡献。二要革新发展理念,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势赋能。聚焦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锚定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任务,加强新医科、新工科布局,深化医工交叉融合,加快培育学科新增长点,加快构建高水平学科体系和新医科、新工科融合发展的协同育人体系,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教学资源与医疗资源、科研资源融合发展,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要坚持“四个面向”,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创新前沿,加强前瞻性布局谋划,着力加强有组织科研,强化学科、团队、平台、项目一体化建设,要组建跨学科科研创新团队、搭建多学科协同创新平台,以有组织的学科布局、有组织的科研攻关、有组织的成果转化,提高创新人才培育能力,激发有组织科研创新活力,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动能。三要深化改革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和集聚高素质人才。要进一步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医教研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学院+书院+产业学院(医院)”培养模式创新,加快推进医工融合和跨学科人才培养,着力培养兴医强医、满足全健康链条需求的高水平卓越人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要深化人才工作机制改革,健全完善人才引育、人才工作考核机制,主动担当作为,集聚亚洲通高层次人才,以优秀的人培养亚洲通优秀的人。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培养造就亚洲通好老师、大先生。四要增强主动发展担当,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贡献度。要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强谋划,积极探索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举措新路径。要在深化交流合作上下功夫,不断扩大和深化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合作,创造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合作空间,激发办学活力,增强发展动能。要在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上下功夫,强化学校供给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紧密对接,积极构建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打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全链条的通路,加强成果转移转化,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的联系,深度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化应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广东医的更大力量。
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校领导,帮扶团队队长,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人力资源部、教务部、科学技术部、研究生院、东莞创新研究院、海洋医药研究院负责人和各学院(教学部)院长(主任)参加学习。(文/周圆 图/王丽君 周圆 审核/周圆 复核/王丽君 审发/裴金涛)